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聚焦 > > 列表
晋宣帝司马懿为什么会被污蔑?(一)
2023-06-27 03:48:39   来源:哔哩哔哩

首先讲清楚我的题目,我是要为司马懿正名,换句话说,是为司马懿辩解洗白。司马懿是被诬蔑,而非是司马懿真的做了什么违反道德的事情。

司马懿被诬蔑,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被拿来和诸葛亮作对比,才把司马懿的形象变成这个样子的。

看官可能想说了,司马懿那些事情做都做了,还怕和诸葛亮比吗?即使不跟诸葛亮比,司马懿也是乱臣贼子啊?何况司马懿做出来那些事情本身就应该被批判啊?


(资料图片)

其实不然,因为大多数人是在三国演义里以蜀汉的视角看司马懿的,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和诸葛亮是相对应的,诸葛亮忠贞,司马懿篡权,诸葛亮忠于汉室,司马懿贰臣贼子。

然而事实上,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剧本。作为对比完全没有意义,好比NBA球员,你要求詹姆斯这种生下来就在小球市的球员不转会,和要求邓肯科比这种来到球队就有老大哥的球员不转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接下来一条一条反驳常见的批判司马懿的一些误区。

一,司马懿熬死了有能力的人,才得以掌握朝政,司马懿没有能力(能力比较差)是老乌龟。

首先我们得确认一件事,司马懿是如何成为魏国执政的。

简单打一个底子:司马懿基本上实现了一个魏国的外姓文臣所能达到的所有升迁最快的可能。

从荀彧这一代到最后钟会这一代,魏国官员升职比较快的途径有以下几个:

参与曹操创业:司马懿的父亲早年举荐了曹操,司马懿本身和曹操关系相近。

加入曹操魏公(王)国司空(丞相)府:司马懿在208年由荀彧举荐出仕,任丞相府文学掾,先作为曹冲师傅,后曹冲薨,成为曹丕幕僚。

参与魏王国时期最后的几场战争:司马懿在曹操两次濡须口和进攻张鲁时先后担任东曹掾属以及主簿,本朝太祖高皇帝翻看史书,认为其与刘晔对蜀中的策略本应被采纳,奈何此时曹操已经无有当年锐气。

魏文帝近臣:司马懿虽然直到大概212年前后才成为曹丕的幕僚,但是得以弯道超车,成为和陈群朱铄吴质一样的太子四友,后来曹丕践祚,陈群和司马懿都成为大将军。

参与九品中正制改革:司马懿并不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陈群,但是经过曹丕一代,司马懿的职位超过了年长且资历更深的陈群。

自此司马懿成为了魏国最高等级官员的行列,能位居司马懿以上的只有虚职的三公和上公以及掌军的诸曹夏侯。

作为对比,年龄比司马懿大,出仕比司马懿早的王凌,陈群以及满宠,他们分别在曹丕和曹叡时期被司马懿超过,而这三位最终都位极人臣,最差者满宠,也早早成为了异姓的最接近万户侯的九千六百户侯。

以下列出一些和司马懿同期担任丞相府属官级别的官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列侯,作为与司马懿的对比。仅列出名姓,具体事迹可以自行查询,可知司马懿并非熬资历也。(虽然他们大多数都为活到七十三岁,但是司马懿早在公元233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此时司马懿五十二岁)

蒋济,孙资,刘放,贾逵,陈群,陈矫,徐宣,卫臻,卢毓,和洽,常林,杜袭,赵俨,裴潜,韩暨,崔林,高柔,孙礼,王观,王昶,满宠,田豫,郭淮,胡质,王凌。

以上名单中的人大多数都在武帝时是丞相掾属,且后来都获得封地,最低者也有300户,当然这和司马懿239年的两万户不能相比。可以说司马懿是人中龙凤了。

二,司马懿很早就开始打算篡位。

这个非常荒谬,尤其是在某历史剧大火后。受历史剧强化人物性格所需,司马懿被塑造成了一个还没进丞相府就想篡夺曹魏的野心家,笔者认为这部电视剧很好的体现了司马懿作为魏国政治世家中心人物的人生历程,除了个别采取较为有戏剧性的三国演义桥段外,对三国志也基本上保持尽可能的尊重。但是这段属实是令笔者难以接受。

其实即使到了今天,纵观古人的评价,不少有人批判司马懿早早就包藏祸心(譬如唐太宗),但是也有人认为司马懿从未对魏室不忠。

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甯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有人认为司马懿并非谋逆,适其时也,如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司马懿至死,最大的违逆之举在于立家庙于都城附近。

即使经过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的权力已经理论上达到了刘备托孤时的诸葛亮(并不能达到,毕竟司马懿并没有能力轻易罢黜另一个辅政大臣的权力,也不是丞相),司马懿仍然是不加九锡,不加丞相,不封王,不封公,放弃奏事不名等所有殊遇,其权力仅仅是回到239年曹爽担任大将军之前,拿回了自己作为辅政大臣本就应该有的录尚书事的权力而已。

三,司马懿军事上不如诸葛亮

首先引用一段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中的评价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李世民说得很明白,你司马懿这么厉害,为什么见到了诸葛亮就不行了呢?大多数诸葛亮粉丝被有些别有用心的博主断章取义而蒙蔽,把这段话理解为诸葛大名垂宇宙云者,岂不荒谬?司马懿哪里知道今天诸葛亮这么厉害?红字把问题说得很清楚:装的。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指出司马懿的表现前后矛盾,令人无法信服,甚至令人怀疑他没有忠心。(倘若忠心,为何会养寇自重呢?为什么在其他战场那么厉害呢?)

当然不能全靠评价来讨论人物的水平,所以我简单讨论一下司马懿和诸葛亮在雍凉战场上为什么诸葛亮赢赢赢,最后却输光光。这个问题不能细讲,否则至少要贴上500张地形图加上十万字。我简单讲一下魏蜀的西线战争的区别。

魏国西线防守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蜀国攻下长安。如果蜀国不能攻下长安,蜀国在西线的任何胜利都毫无意义。从关中到陇西要比从汉中到陇西容易得多,如果不能占领关中,即使占领陇西也无法保持。同样的,泾渭南岸没有重要的城池要塞,即使蜀国占领,也不能长久维持,只要蜀军主力回归汉中,这些城池便会丢失。

蜀国进攻的目的。首先讲明白蜀国为什么能够进攻,有两个方面。一,魏国真正的核心区域是人口最多的青徐地区以及豫州司隶,关中经过李傕郭汜之乱和马腾等汉奸的屠杀,到了汉末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史料记载关中在经过李傕郭汜之乱后,数里无人烟。当地人口在逐渐恢复,在不通过关中运粮的情况下,关中地区能承载的军队数量本身就极为有限,因此魏国尽量避免在西线大规模用兵,曹操汉中之战撤军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断粮(杨修死于鸡肋之事)。原因之二,观察汉中关中的地形图可以知道,要从关中到达汉中,要么通过几条栈道进攻,要么就得向西绕道。在秦岭地下铁路隧道打通之前,从西安到成都还需要向西绕道,如果要进攻,必然劳民伤财,而这和魏国西线修养生息的国策不符。

这里再回到诸葛亮和司马懿。其实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后,就再也没有真的打算北伐成功了。或者说北伐不是为了对外扩张,而是为了对内维稳。因为自从第一次北伐以后,诸葛亮后三次(也可以多算一次,诸葛亮四出汉中,五次大规模进攻)北伐已经事实上失去了一次性攻下长安或者凉州的可能性,也失去了在北伐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即使到了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可以选择渡河在北岸与司马懿寻求决战以寻找机会打败司马懿攻克长安或者偷袭长安,诸葛亮还是选择了驻扎在河水南岸,也不尝试渡过武功水寻求偷袭长安,加之之前对子午谷奇谋的否定,这就决定了诸葛亮已经放弃了实现北伐大目标了。而这样的不决战的北伐,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其军事意义:因为诸葛亮的进攻已经不可能实现如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了。秦岭作为天堑,既避免了蜀汉小朝廷受到魏国大军的直接攻击,也消灭了诸葛亮通过小规模战斗步步为营攻略关中陇西的可能性。(笔者完全不认为子午谷奇谋有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其概率不会比1%更高,但是子午谷奇谋本身代表了一种态度。在诸葛亮掌军之前,魏延就已经掌军了。作为从伍三十年的老兵,魏延不可能不懂得子午谷奇谋失败的概率有多大,但是对于魏延这个蜀汉的降将来说,他愿意冒自己一死试一试,本身就代表着对蜀汉的忠贞。或许是因为诸葛亮所考虑的比魏延考虑的忠贞更多一些吧。但是这件事情也和后来邓艾奇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倘若诸葛亮自己有稳定的谋划,比子午谷奇谋更好,或许还能解释其对子午谷奇谋的态度,但是直到五丈原诸葛亮病逝,也没有看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

与之对应的,在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一直稳定占据武功水以东,郭淮则占据渭水以北的北原,司马懿还在武功水涨潮期间,偷袭了诸葛亮驻扎在武功水东岸沿岸的部队(武功水出自秦岭,蜀国的船队占领了武功水两岸,倘若司马懿彻底击败东岸的部队,蜀军将有去无回全军覆没)。可以说每次面对司马懿,诸葛亮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任何目标,甚至连求战都做不到。

再就是认为诸葛亮比司马懿人少,常见的“一矿打九矿的谬论”其实可以一言以蔽之:蜀汉的疆土太小太闭塞,使得有一部分三国演义中以蜀国为第一视角的读者不能理解魏国要同时面对东吴,公孙康,鲜卑,匈奴,羌氐,乌桓等诸多外部势力的攻击。

一时间写不完,先到这里吧。

标签:

上一篇: 每日热门:深圳公交高峰专线103路(关于深圳公交高峰专线103路介绍)
下一篇: 最后一页